robots
首 页 | 关于我们 | 会议接待 | 自驾车服务 | 酒店预定 | 商务考察 | 风景图片 |
   著名景区>> 九寨沟 黄  龙 稻城亚丁 海螺沟 四姑娘山 西岭雪山 青城山 泸沽湖 峨眉山 乐山大佛 三星堆 碧峰峡 天台山 瓦屋山
                     西  藏 洛水河 大英死海 猿王洞 小平故乡 竹海石林 光雾山 九龙五须海 红原大草原 西部欢乐谷
相关看点
第一展厅 第二展厅
特别展览 三星堆遗址简介
发掘历程 重要遗迹
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
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
推荐线路
三星堆一日游
市内一日游
石象湖赏花一日游
死海一日游
青城山、都江堰一日游
乐山一日游
当地指南
票务指南
交通指南
导览示意图
配套设置
食宿推荐

 

▌你的位置>>首页>>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

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

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广汉市文化局、文管所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于1986年7~8月发掘了一号祭祀坑,出土了一批珍贵遗物①。随后,8月16日下午,砖厂工人在距一号坑东南约30米处取土时又发现了二号坑。我们即刻保护好现场,从8月20日开始,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发掘采用探方法,开5 x 5米探方4个,编号为86GSⅡT442、T443、T542、T543(图一)。9月17日结束田野工作,出土珍贵文物约600余件(包括象牙在内)。目前大量资料尚在修复整理之中,先就出土情况及部分器物简报如下。
一 地层堆积
二号坑坑口上面的地层堆积可分为5层。现以86GSⅡT442、T443的北壁为例作说明。
第一层:深灰色农耕土,厚0.l~0.2米。
第二层:灰褐色土,.距地表深0.1~0.2 米,本层厚0.07一0.25米。土质较松,内含近现代陶瓷片。
第三层:黄褐色砂土层,距地表深0.3~ 0.4米,厚0.05~0.15米。土质松软,包含 物与第二层相同。第三层下有一条沟(编号 为G2),打破第四层、五层和二号坑上口。
第四层:黄色砂土,距地表深0.36~0.4l 米。此层不甚普遍,多被迭压在上面的文化 层破坏,厚0.08~0.12米,内含少量唐宋时 期的陶、瓷碎片和青灰色砖头。此层被G2 打破。
第五层:浅黄色亚粘土,距地表深0.45 米,厚0.1~0.24米。土质较板结,湿度较大。包含物主要为三星堆遗址晚期的夹砂褐 陶片。二号坑坑目即开口于五层下,打破生 土层。
二二号坑的形制
二号坑为长方形竖穴,坑壁微斜,坑口被G2和五层下H54打破。坑口距地表深0.55~0.65米,长5.3、宽2.2~2.3采。坑口至坑底深l.4~1.68米,坑底长5、宽2~2.1米。坑底西南高、东北低。坑内填黄色五花土,填土都经夯打。坑的方向为北偏东35度(图三)。 三 坑内遗物出土概况

二号坑的遗物,根据出土时的堆积迭压情况可分为上、中,下三层。
下层堆积主要为大量草木农烬、炭屑、小型青铜器件。青铜兽面、青铜树枝、玉石器及大量的海贝等。
中层堆积主要为大件的青铜器件,如大型立大像、车形器、大型人面像,人头像、树干、树座、尊、罍等(圈版壹)。
上层堆积主要为60余枚(节)大象门齿纵横交错地迭压在一起(图四、五)



根据清理情况分析,坑内遗物的投放有
一定先后次序。首先投放的是海贝、玉石礼 器、青铜善面、凤鸟、小型青铜杂件和青铜 树枝、树干等。这些遗物在清理时,大部分都杂在灰烬的炭屑里,并留下了明显的烟熏 火烧痕迹。其后再投入大型的青铜容器和青 铜立人像、头像、人面、树座等,最后投 放象牙。青铜立人像由腰部折断成两段,上 半身位于坑的中部,下半身位于坑的西北 部,被一青铜树座所压。尊、罍、彝等青铜容 器主要位于坑的东南和东北两角,大部分容 器外表都涂有朱色,器内都装有海贝、玉石 器等。青铜兽面位于坑的西北角,与大量的海贝放在一起。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像主 要分布于坑的四周,中部也有少量的头像。在有的共像内还装有不少的海贝。头像和面像部分损毁并经过火烧,尤其是人面像,大部分被打坏或烧坏。象牙及骨器之类也明显
地有被烧焦的痕迹,有的玉石器被烧裂。大部分遗物遭到了损坏或已残缺,有的同一件遗物碎成数块而分布于坑内的不同位置。推测大多数遗物是在入坑前人们举行某种仪式时有意损坏的,小部分是夯土对打碎的。
四 出±遗物选介
坑内出±的遗物,质地有金、铜、玉石、象牙、骨等。由于大多残损,目前拼对修复和整理工作正在进行。有的器物破碎成若干块(节、片),尤其是铜树的破损枝节占了出土遗物总数的相当一部分,还有一些遗物被打得很碎,其面貌、形状及用途还在探索之中。目前遗物的数量只能凭可以辨认的器形作粗略的统计。下面选择比较完整的器物分类介绍。
(一)青铜器:出土约439件②,器种有立人像、人头像、人面像,尊、罍、彝、车形器、神树、鸡、鸟。铃、兽面、瑷、云
形饰片、蛇及其他异形器等。
大型立人像1尊(K2②:149、150)。头戴花状高冠,冠顶中间似盛开的花形,两侧似叶。冠下段饰两周回字形纹图案。两两相对。立人粗眉大眼,鼻棱突出,嘴角下勾,方颐大耳。两耳垂下各穿一孔。脑后发际距冠下
9.3厘米处发际上方有两个斜长方形孔,似 为插笄之孔。颈细长。左臂上举,左手置于鼻前,右臂平举,右手与胸平齐,左、右手腕各戴三个镯。双手极度夸张,握成环形,拇指特大,指甲突出。左手拇指与其他四指相抵。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相抵,小指留外。着鸡心领左衽长襟衣,后摆呈燕尾形。衣上右侧和背部主要饰阴刻龙纹,龙昂头张嘴,颌下有须,长颈,尾上翘。左侧主要饰回字形纹和异兽纹。左肩向右斜饰方格纹带,两端至后背结节。两小腿上各带一方格形的脚镯,赤足.五趾突出站立于方座之上。座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方座,方座四边以勾连云雷纹衬底,四周饰圆圈纹,中间浅浮雕凸出长三角云纹,在云纹中饰花蒂形纹。方座下由一倒置兽头连接下层



座。下层座为梯形,素面。立人像花冠高17.7、冠下至足底人高163.5、座高78.8、通高260厘米。
小人像 8尊。标本K2②:04半圆雕,头戴平顶双角冠。粗眉大眼,双眉、眼眶、眼球及颞部涂黑彩。高鼻粱,大嘴,嘴角下勾,云形纹耳,脖颈粗短。身着对襟长服,腰束带二周。双手张开抚按腹部。下体微侧,右腿蹲屈,左腿单膝跪地。两脚赤裸,各有一小圆穿,推测这件人像是挂在某稀器物之上的。通高13.3厘米。
人头像 41件(包括残件在内)。头像有大有小,根据形态可分为4型。
A型36件。标本K2②:34平顶。阔眉,杏叶形大眼,颧骨低平,高鼻粱,嘴很大,嘴角下勾。下颌似饰有一圈短短的胡子,直达耳后。两大耳斜直,饰云纹,耳垂下有一圆穿,耳旁留鬓发。长发梳向脑后,上端束扎,似插笄,发梢编成辫,垂至颈部。短颈,颈下铸成倒三角形。头部前后纵径12.8、左右横径10.9,头顶至下颌高17.5、颈部前长13.5、后长19、通高36.5厘米。

B型l件(K2②:90)。头戴回字纹平顶冠。粗盾大眼,鼻梁高直,嘴角下勾。两云纹大耳,耳垂下各穿一孔。后脑勺略外凸,粗长颈,颈部下端、前后均铸成倒三角形。头部前后纵径14、左右横径10.8、头顶至下颌高l6、颈前长13、后长18、通高34厘米(图九、一二)。
C型3件。标本K2②:58圆头顶,无帽,粗眉大眼,蒜头鼻,嘴角下勾,两云纹耳,耳垂下各穿一孔。后胞较圆,发向后梳理,饰蝴蝶形花笄。颈上细下粗,下端铸成倒三角形。头前后纵径l8、左右横径15、头顶至下颌长24、颈前长15、后长22.3、笄长23.4、宽3.2~8.6、通高46.6厘米(图版贰:3;图一O)。
D型l件(K2②:83)。圆头顶,有发辫盘于头上,发际线齐耳根。粗眉大眼,高鼻粱、鼻尖略向上翘,嘴角下勾。耳较圆,饰云纹,耳廓至耳垂穿三个小圆孔,耳上方留短鬓发。颈短粗,前下端铸成倒三角形,后下端残断。头长l0、颈残长3.3、残高13.3厘米(图版贰:4;图一一)。 、
人面像 计15件。均为半圆形,根据形态可分3型。



A型3件。眼球都明显突出眼眶。标本K2②:148阔眉大眼,眉尖上挑,眉宽6.5~7厘米。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直径13.5厘米,凸出眼眶16.5厘米。前端略呈菱形,中部还有一圆镯似的箍,宽2.8厘米,眼球中空。鹰钩鼻,两侧勾成云气纹,鼻孔呈m形,鼻尖突出脸面21。5厘米,鼻翼最宽处亦为21.5厘米。大嘴,两嘴角上翘接近耳根。双耳极大,耳尖向斜上方伸出,似桃尖,耳廓内饰粗犷卷云纹。双耳和两眼球铆接在面像上。额中部有一个l0.4×5.8厘米的方孔,面像的左、右两侧上下各有一小方孔,推测这个面像可能是附在某个建筑物或“图腾柱”上的。通高65、宽(以两耳尖为准)138、厚0.5~0.8厘米(彩色插页贰:1;图一三)。
B型8件。标本K2②:60方颐宽面,粗眉大眼。眉部和眼睑曾用黑色颜料勾划,额中有一个2×2.2厘米的方孔。鼻棱突出,阔嘴,嘴角下勾。双耳饰云纹,耳垂下各有一圆孔。左右颞部和两腮有4个方孔。面像通耳宽52、前高25.8、厚0.3厘米(图版叁:1;图一四:2)。
C型4件。标本K2②:119脸型比B型面像瘦长,眉较短,杏叶眼,宽额,鼻棱尖直凸出,嘴角上翘,下颌较窄,长直耳,耳垂上有一穿孔。通耳宽21.8、前高15、厚0.3厘米(图版叁:2;图一四:1)。
尊 目前能辨别出的个体计9件,出±时均已破碎,无完整器。现已修复几件。
八鸟四牛尊(K2②:146),尖唇,喇叭状侈口,束颈,斜折肩,斜直腹内收,高圈足。肩折处立雕4个突出的牛头,牛头上和相邻两牛头之间各铸一鸟,作浮游状。颈,部饰3周凸弦纹,肩部饰夔纹。腹上饰饕餮纹,以云雷纹衬地,出3道扉棱。圈足上方镂3个椭圆形孔,饰3周弦纹。圈足下方饰变形夔纹组成的饕餮纹,以云雷纹衬地,出3道扉棱。口径47、肩径28.6、圈足高20、通高53厘米(彩色插页贰:2;图一五:2;四O)。出土时铜尊外表涂朱色,器内装海贝及玉器。


三鸟三羊尊(K2②:127),形状与八鸟四牛尊相似,体形略矮肥。尖唇,喇叭状侈口,束颈,折肩,斜蝮,平底,圈足。肩上立雕3个羊头和3只卧鸟。颈部饰3周凸弦纹,肩部饰云雷纹和乳钉纹,腹部出3道扉棱,扉棱之间饰饕餮纹,以云纹衬地。圈足上方也开3个孔,饰3道凸弦纹,下方出3道扉棱,扉棱之间仍饰云纹地饕餮纹。口径40、肩径29、圈足高13.3、通高4l.8厘米(图版肆:l;圈一五:4;一六)。出土时,器身外表涂朱色,内装大量的海贝。
罍 3件。1件完整。标本K2②:70方唇,窄沿,小敞口,短颈,折肩,深直腹,矮圈足。肩上立雕4个羊头,羊角上卷成云形,两眼突出。颈上饰4道凸弦纹。肩上下饰夔纹。腹中间饰饕餮纹,以云雷纹衬地,饕餮纹外有连珠纹框。腹下近底部饰一周勾连云雷纹。足上饰夔龙纹。口径21、肩径28、通高34厘米(图版肆:2;图一五:3)。器外表曾涂朱色。出土时内装一青铜凤鸟饰。
小型凤鸟饰 l件(K2②:70附9)。出
于铜罍内。大眼.长钩喙,喙上有一穿系用的圆孔,上喙处出一长长的云彤饰。长冠高耸,长颈,翅、尾上翘。通高13.2、厚0.3厘米(图一七:1,一八)。
鸟形饰 l件(K2③:4附1)。短喙。长颈,长尾下垂,头上出一冠,冠上穿一小孔。鸟体镂空,只以两条轮廓线勾划鸟身。通高16.6、厚0.35厘米(图一七:2;一九)。
蛇形饰 3件(包括残件)。标本K2③:87尾残,三角形头上昂。长三角形眼,眼睑后角上勾至额部。两眼中间的额上划有菱形纹饰,额后刻云纹。鼻梁微微凸起,两鼻孔以云纹装饰,鼻上两侧似有向后长的须。脑后上方有一装饰物,已残,两侧饰花纹。长身断面呈半圆形,饰大块菱形纹,大菱形纹内又分为4个小菱形纹。蛇身两侧边饰云雷纹,颈下两侧各有一半圆形供穿系用的环。蛇头直径10、长17,身径8.2、身残长37,通长54厘米(图一七:5)。

夔龙形饰2件。是铜神树上的饰物,均残。标本K2③:203细长身己残。昂首,两眼似S形,眼球凸出,鼻尖上卷似云气纹,张嘴露齿,上5枚,下4枚,最前一枚牙齿齿长大锋利。颔下有卷曲长须,下颔与前齿之闻铸一环。残高32.5、残长14、厚0.3厘米(圈一七:3;:二O)。
兽面具 9件。基本完整。标本K2③:229头上出两卷云形角,双眉斜出向外,眼细长,双眼浑圆,鼻粱细窄,大嘴,嘴角下勾,上、下两排牙齿紧咬。双眉尖处和两嘴角的下方各有一小圆孔。兽面宽27、高12.2、



厚0.2厘米(图版叁:3;图一七:4)。根据兽面尺寸及四角的穿孔,推测当为祭祀时巫师所戴面具。
戈形器 20件。一半以上残。可分为A、B两式。
A式14件。标本K2②:261附2窄细直援,援中起脊,直贯前锋,锋微残,援两侧成锯齿形,无刃。方形宽阑,阑正中有一圆穿。直内。残长19、厚0.2厘米(图二一:2;二二)。
B式6件。标本K2②:144附8比A式宽大。援中起脊,戈身据齿较A式细小,锋端没有锯齿。宽阑,大圆穿,直内。通长21、厚0.2厘米(图二一:1;二三)。
二号坑出土两棵青铜神树③,树座呈喇
叭状,出3道大扉棱,扉棱之间镂空成云纹。在K2②:194的座上还有两个人像(原应为3个),背朝树干面向外跪着(图二四)。树干分叉。另一株铜树主干经拼对,残高达350厘米,飞禽走兽和铃等挂饰。两棵铜树的整体修复工作还在进行中,详细情况留待以后报道。
(二)玉石器:有戈、璋、凿、瑗、环、刀、“舌形器”、珠、管穿等,约131件。这些器物一部分出自尊、罍容器内,另一部分出于下层堆积的灰烬之中。
玉凿 数量最多,计41件。大部分出于铜尊(K2②:89)内。可分4型。
A型3件。标本K2②:89附9白色,圆柱形,两头略比中间细小,双面斜弧丸。长20.5、直径2厘米(图二五:1;二六)。
B型9件。 横断面主要为方形和近长方形,可分3式。
I式1件(K2②:89附31)。青色,上窄下宽,断面呈长方形,双面斜弧刃,两侧留






有明显的切割痕迹。残长18.8、上宽1.5、刃宽2.1、厚2.4厘米(图二五:2;二七)。
Ⅱ式l件(K2②:89附19)。白色略透明。下端比上端略宽,双面斜弧刃呈舌形,断面近正方形。长19、宽2、厚l.95厘米(图
二五:3;二八)。
Ⅲ式7件。标本K2②:89附33青色夹雪花状白点。上端残,体瘦长扁平,上窄下宽,断面呈长方形,刃部略残。长34.4、上端宽1.3、刃宽1.6、厚1厘米(图二五;5;二九)。
C型5件。标本K2②:89附18白色微透明,上端呈黑白两色。较短小,两头细,中间粗,横剖面呈梯形,窄刃。长16、上底宽1、下底宽l.5、厚0.85厘米(图二五:4;三O)。
D型24停。黄断面均呈椭圆形,可分3
式。
I式2件,标本K2②:89附28白色,残。体呈梭形,双面斜尖圆刃。残长16.8、宽2.7、厚l.9厘米(图二五:6;三一)。
Ⅱ式11件。标本K2②:8 9附22黑青色。上窄下宽,双面斜弧刃,呈舌形。长15、上端宽1.2,刃宽2.5、1~l.5厘米(图二
五:8;三二)。
Ⅲ式11件。标本K2②:89附15白色微透明。整体呈窄长条形,刃部略宽,双面斜弧刃。长18.2、宽l.6、厚0.4厘米(图二五:7;三三)。
玉戈 能看出形体的18件。根据援部可分3型。
A型11件。标本K2③:157暗绿色。锋部微残.前锋有脊,中段两侧向内折收,中间厚,两侧薄,援身两边斜磨成双刃。窄阑,



长方形直内后缘略斜,内上有一小圆穿。援长46、内长13.4、通长59.4、厚0.7厘米(图三四:3)。
B型3件。标本K2③:322附2豆绿色,夹黑色斑点。前锋呈三角形,援中起脊,宽本,本两侧为双刃,刃部近上阑处凸起两齿,近下阑处凸出一齿,在本与栏处阴刻两组平行线纹和一组云雷纹。窄阑,直内,内上近阑处有一圆穿,内后缘微斜。援长17.7、内长8.2、宽5.8至6、通长l6.8、厚0.3~0.8厘米(图三四:4)。
C型4件。标本K2③:314附3锋呈乳白色,身为豆绿色。宽本,有脊贯通援及内。双刃,上刃和下刃两侧各突出一小齿。无阑,短直内。内的上缘和下缘均双面斜磨成刃。内上有一圆穿,后缘平直。上下刃的下端近内处各刻三组平行线纹。援长22.5、内长6.3、通长28.8、厚0.3~0.8厘米(图三四:5)。
玉撕(?) 1件(K2③:314附4)。豆绿


色。宽长柄,柄下端有一圆穿,背面平直。.斜面单刃,刃微残。通长20,宽4.4~5.8、厚0.7厘米(图版伍:3;图二五:10)。
玉刀 1件(K2③:314附5)。前部呈黑色,后部为绿色。前锋较尖,厚背薄刃,直背通柄,柄残。近柄处阴刻云雷纹。背厚0.6、残长22厘米(图三四:6;三五)。
玉舌形器 2件。标本K2②:89附43乳白色。中间厚,周边双面斜磨成刃。长19.5、宽5.8、厚l.2厘米(图二五:9;三六)。
玉锛1件(K2③:322附5)。豆绿色。宽长身,背面平直,近背部有一圆穿。单面斜刃,刃残。通长20、宽4.4~5.8、厚0.5~0.8厘米(图二五:11;三七)。
玉环 1件(K2②:88附5)。绿色。环内缘有凸起的周边。直径8.3厘米(图版伍:5;三四:1)。
玉瑗 10件(包括残件)。大小不一。绿色或墨绿。多出于容器内。标本K2②:146附2绿色。肉较宽,瑗内缘有凸起的周边,瑗上饰一道遭的弦纹。直径l7.5厘米(图版伍:4;图三四:2)。
璋15件。可分“牙璋”和“边璋”两




大类。有玉质和石质之分。、
牙璋12件。据其形态的差异可分3型。
A型l0件。标本K2③靡棱:324石质,黑色。顶端有双牙,一长一短,两牙内侧斜磨成双刃状,长射,射与柄之间有突出的5对齿状靡棱,靡棱上下各镂刻一对突出的云形纹饰。扉棱下方近柄处有一直径0.5厘米的穿。牙长5.5~l0.2、射宽5~6.4、通长68.2、厚0.95厘米《图版伍:1;图三四:9》。
B型l件(K2③:322附3)。石质,赭红色。上尖下宽。顶端有两长度相等的牙,两牙内侧磨成双刃。表面打磨较光。射与柄之间有5对齿形扉棱。柄与扉棱交接的中间有一圆穿。柄部残。牙长2.5~3、射宽6.2~




6.9、通长50、厚0.3厘米(图版伍:2;图三
四:8)。
C型l件(K2③:141)。玉质,墨绿色。体型小,顶瑞有一长一短的牙,两牙内侧斜磨成双刃。牙顶端较平,没有A、B两型的尖。射与柄交接处刻5对齿形扉棱,中闽3对齿形扉棱又分别刻成两个小齿。在扉棱间刻7条平行线纹。在上下两端的扉棱各阴刻一圆圈,共计4个。牙长2.4~3.5、射宽5.l~5.5、通长27.3,厚0.3厘米(图三四:7)。
边璋3件。标本K2③:201附4石质,青灰色。微残;顶端一边成锐角,一边成钝角,有明显的火烧裂纹。上宽下窄,射部和柄部两面各阴刻两组图案,每一组包括5幅图案,每幅图案之间由两条平行线相隔。
第一幅由2或3个身材、姿势、衣着相同的人物组成。头戴平顶冠,冠上刺两行小点。细眉, “日”字形大眼,大嘴,嘴角下勾。双耳戴有铃形挂饰。长颈。双手作半握拳状,两拇指相顶。身着长衣,下摆至膝。两小腿上似戴有脚镯,两脚向外撇成一字形,大脚趾上翘。
第二幅图案刻划两座大山,山上有一圆圈,似代表太阳。圆圈两侧分别刻有成八字形的云气纹,云气纹下是一座小山,山的中部也有一圆圈,圆圈下还有一座小山。两座大山的两边各有一只大手,作半握拳状,拇指按着大山的山腰。在两山中间,刻有一个形符号。
第三幅由两组S形勾连云雷纹组成。
第四幅刻划三个相同的人物。均头戴山形帽,帽上有13至16个雨点纹。细眉,“日”字形大眼大嘴,嘴角下勾。两耳挂两两相连的圆形耳环。长颈。双手在胸前作芈握拳状,两大拇指相顶。衣长及大腿部。双膝跪地。
第五幅有两座大出,山的内部构图与第二幅同。两山外侧各立一枚牙璋,两山中间空处被一座山顶上横出的一个钩状物占满
璋射长43.1上宽8.8、下宽6.8、柄长11.3、通长54.4厘米(图三八、三九)。j
五 结语
二号祭祀坑与一号坑相比,出土遗物不论种类还是数量都丰富得多。其中大型青铜立人像,大型青铜人面具、青铜神树等是一号祭祀坑没有见到的。这批珍贯文物的出王,进一步反映了古代蜀族的祭祀规摸和祭祀内容,同时也展示了古代蜀族的青铜文化水平和青铜艺术持点,为研究祭祀坑的时。代以及占代蜀文化的攻治、经济、艺术、冶金、宗教、礼仪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1.在二号坑出土的遗物中,提供判断时代依据的器物主要是铜尊,罍等容器及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树上的鸟及其他纹饰。但上述器物的时代差距较大,我们选择其中铸造年代最晚的,作为此坑下埋年代的上限。二号坑与一号坑同处一个区域,相距仅30米。但一号坑开口于第II发掘区的第六层下,其时代相当于殷墟一期④。而二号坑则开口于第Ⅱ发掘区的第五层下。就地层关系而论,二号坑显然晚于一号坑。
二号坑出土的璋、戈、瑗等玉石器的形制和一号坑所出相比,显得体形长大而厚重。青铜头像双一号坑出±的种类增多,造型也

有所变化,显得更为成熟。因此时代应比一号坑晚。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尊多为侈口,高领,束颈,豉腹,圈足上镂方形或长方形孔。这


种形制的尊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一些容器的肩部立雕牛、羊首,牛、羊首上一般又铸立鸟,没有牛、羊首的亦铸立鸟。这些器物上多饰双层花纹和三层复合花纹,一般以云雷纹衬地,突出主体双夔组合成的饕餮纹,夔尾下卷。在饕餮纹的上方,有些还饰目云纹。主体花纹带上下还饰圆涡纹,间饰乳钉纹、蝉纹等。在大型青铜立人像的座上出现圆圈纹和三角形云纹。在其他部分残器上还出现类似环带纹的纹饰。这些器物的器形及纹饰特征,均与晚商文化特征相同⑤,约相当于殷墟二、三期⑥。从二号坑内出土的大量鸟的形象来看j头上都有冠,钩喙,尾上翘。而殷墟一、二期所发现的鸟纹,头上都无冠羽,尾普遍下垂,直至殷代未期容器上的鸟才普遍有冠。尾上翘⑦。故就鸟纹相比。二号坑的时代也晚于殷墟一,二期。综上所述,二号坑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殷墟晚期


2。关于二号坑的性质,或认为是“墓葬陪葬坑”,或认为是“异族入侵”后宗庙遭到“扫庭”的结果,是所谓“庆胜性埋藏”⑧。我们认为二号坑应是祭祀(埋)坑。理由是:
一,半个多世纪的调查发掘,附近没有发现墓葬区。在两坑的周围,砖厂10余年烧砖取土,也没有发现墓葬。因此,是墓葬陪葬坑的可能性很小。
二,古书记载中有荆人“鳖灵尸随江上,遂活”,“望帝以鳖灵为相”,最后“杜宇禅位于开明”的传说,这仅仅是意味着政权的变更。其间虽然不免有争斗,但似乎没有发生过将宗庙彻底“犁庭扫穴”的剧烈事件。况且,二号坑中出土遗物的投放都有一定顺序,同类遗物的分布也较为集中,这反映出投放这些遗物是有目的而不是盲目的,有规律而不是任意的。
三,出土的青铜人头像、人面像、神树以及玉璧、瑗、璋、戈等。都应是祭祀用品。特别是边璋(K2②:201附4)上遍刻的图案,应是蜀人祭祀礼仪的反映。其中一组图案是插璋祭山。《周礼?春宫?典瑞》载:“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边璋的图案印证了古书的记载,也为我们判断二号坑的祭祀性质提供了证据。
二号坑出土的遗物均有火烧过的痕迹。结合文献记载,我们推测,当时的祭祀应有“燔索”祭天。“瘗埋”祭地、“悬腹”、祭山等形式,二号坑正是一次重大综合祭祀活动的遗存。
3.在二号坑出土的遗物中,青铜大型立人像:人头像、面具、神树等,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殷人统治区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应是蜀地的产品。玉戈、玉瑗等玉石器则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同类器相同⑨。自1931年以来,这类玉石器不论是成品、半成品或是下脚料,在遗址内屡有发现,也应产自本地。两祭祀坑出土的罍、尊等礼器,器形虽与中原殷文化地区所出接近,说明当时蜀和中原有一定的经济、文化交往,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更接近陕南汉中城固、川东巫山、湖南岳阳以及湖北枣阳、沙市10等地出土的同类器,表明这些地区商代晚期文化的共性。
这次发掘得到广汉市和南兴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国历史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在器物修复方面多有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发掘者:陈显丹 陈德安 胡文超
戴福森 敖兴全 张文彦
朱章交 刘章泽 郭汉中等
执笔:二 陈
修复:杨晓邬 蔡长信 郭汉中
拓片:戴堂才
摄影:江 聪
绘图:刘 瑛 黄家全 彭朝蓉
陈显丹 张文彦
①④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
《文物》1987年第10期
② 现在青铜器物的数量,包括铜树上的挂架、铃及各种挂饰在内。铜树复原后,青铜器物的数量,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玉石器、金器等的数量也是这样,准确数字以今后的正式报告为准。
③ 二号坑内出土铜树的拼对修复工作还在进行之中,也可能有三裸神树。
⑤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I 979年1月。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
⑦ 陈公柔等《殷周青锅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充》,《考吉学报》l984年第3期。
⑧ l986年11月在广汉召开的全国“巴蜀的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的意见。现见于论著的有林向《蜀酒探源——巴、蜀的“萨满式文化”研究之
一》,《南方民族考古》l987年第1辑。
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
⑩《枣阳首次发现商代铜尊》,《中国交物报》,1988年7月8日2版;《一件商代大型铜尊在沙市出土》,《中国文物报》1988年3月18日2版。

 

 

 相关图片     更多精美图片
 


68623999 68330000 68623922 68623923 68623925 68623926 68683926
国际经营许可证号:L-SC-GJ00005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6号 如家快捷酒店5楼(文殊坊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