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西藏第二大城市,距拉萨约300公里,藏语将其称为“昔喀孜”,又称“昔卡桑珠孜”,意为“土质最好的庄园”。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在这里汇流,海拔 3836米。此地日照时数比拉萨更长,达3233小时。是历代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享有盛名的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夏鲁寺等众多寺庙,构成了众多教派浓郁的宗教文化。
以东西向的青岛路为大致界线日喀则城分为新旧两片。旧城的中心在宗山一带,向西延至扎什伦布寺周围。旧城以藏式民居和穆斯林居民区为主,丹增施馆,民族手工艺品一条街以及大洁真寺都在这一块。与青岛路平行的珠峰路是日喀则新城的主干道,重要的职能部门商业区、宾馆、交通等都集中于此。
位于城西北的扎什伦布寺是日喀则最重要的景点。班禅的另一外行宫德钦格桑颇章是市区内又-重要游览地,该行宫位于城西南,又称新宫。与新宫相连的一大片绿地里,集低丘、小溪、林地、草地和沼泽滩涂地为一体,节日时(特别是儿童节、林卡节,沐浴节)这里最热闹,也最有意思。同样有意思的是与扎什伦布寺一街相对的果园林卡。以接待自助游客著名的刚坚果园旅馆就在这个林卡里。
日喀则市北面的宗城堡下还有一片值得走走的老城区,街道整洁,民居大都为藏式建筑,白墙木窗,家家门前都张贴有经文和经幡,很多门头上还饰以牛角。这里还有一个旧物市场,与拉萨八角街的感觉有点像,街上除了有各式工艺品出售,还有藏族人所需的生活用品和食品。与当地人一起逛这个市场感觉不错,在杂乱热闹的街道上,很直接就可以领略到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不时可以抓拍几张有生动表情的照片。从老街旧物市场向西直行可以走走不被人注意的小街区,一直向前直到寺院围墙。在到达寺墙前可以看到香炉与崖石上的彩绘佛像和六字真言,再向南行便到达扎什伦布寺的寺前广场,但要注意不要逆时针绕行寺庙。
日喀则地区地处西藏的南部,历史上也称为后藏,包括喜马拉雅山麓大部、雅鲁藏布江上游18余万平方千米的地域,下辖日喀则市、江孜,白朗、萨迦、萨嘎、定日、南木林,拉孜、昂仁、亚东、定结、康马,岗巴、仁布,仲巴、谢通门.吉隆、聂拉木、樟木等19个县市口岸。日喀则市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是西藏南部农牧产品的集散地和交通中心,也是后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年楚河畔,海拔3800多米。日喀则的藏文意思是“最如意美好的庄园“。江孜则是沟通前后藏的重要通衢,又是亚东商埠的必经之地,为西藏一大重镇,与拉萨,日喀则、昌都有西藏四大城市之称。从江孜向东可去拉萨,山南:向北可到日喀则,向西可经岗巴,定结直到定日,向南可经风光秀美、横穿喜马拉雅山的亚东沟,直达边境口岸亚东。拉孜是中尼公路必经的中转站。日喀则地区的地形是:南北以崇山峻岭为主,著名的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洛子峰以及卓奥友峰等群峰,海拔均在8000米以上;中西部以喜玛拉雅北麓缓坡高地、藏南谷地及雅江河谷为主,中部为一系列呈南北走向的喜玛拉雅山脉分支--拉岗轨日山脉,东部是宁金抗沙、姜桑拉姆及解冈速松等7000米以上的著名高峰。
日喀则地区处于河谷地带,高原温带、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几乎控制日喀则地区大部,其特征是干湿季明显,夏季温和湿润,降雨集中,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全年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无霜期短。
日喀则市有6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该城所在之地的名称最早叫“年麦”,意为“年楚河的下游平原”。十四世纪初,大司徒绛曲坚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了帕竹王朝,得到元、明皇室庇护,设立十三个大宗,最后一个“宗”(相当于县)叫“溪卡桑珠孜”,意为“如愿以偿”,简称“溪卡孜”,也即该市保留至今的藏语发音,表示大司徒统制全藏的雄心已如愿以偿了。以后,又在日喀则古城北侧的山上修建日喀则宗,并在宗政府周围逐渐盖起了一些房屋,开始了最初的日喀则城镇建设。1447年,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即一世达赖喇嘛主持修建了扎什伦布寺。在帕竹王朝建立以后约三百年,噶玛噶举派的辛霞次旦多吉用武力统一了后藏的六个宗,取代了帕竹政权,建立了藏巴地方政权.他将溪卡桑珠孜改名为“颇章桑珠孜”,并对日喀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噶玛王朝统治西藏的二十四年间,日喀则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被誉为首城。历史上,日喀则之所以发展成为后藏的政教中心,还有一小因素,据说莲花生大师曾在此地修行讲经。这位高僧曾预言雪域的中心在拉萨,其次在日喀则。以后,虔诚的宗教徒便在此设“宗”。从而发展成为后藏的“首城”。十四世纪中叶,宗喀巴在西藏创立黄教,收徒传教,其中的两个徒弟,他们的转世就是后来统治西藏的达赖和班禅。自五世达藕以后,西藏加强政教合一,达赖和班掸这两个前后藏的宗教首领,在政治、经济上也对所辖地区实行统治。这样,逐步形成了前后藏势力范围的划分。后来在英帝国主义的挑唆下,班禅与达赖失和,更是形成各据一方的局面。于是,日喀则地区成为班禅的管辖区,日喀则也成为班禅的统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