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现在是:
  首 页 | 关于我们 | 会议接待 | 旅游咨讯 | 酒店预定 | 签证常识 | 风景图片 | 自由人 | 租车 |留言本 | 论坛

 
 
成都市内一日游
 
青城山都江堰一日游
 
乐山一日游
 
乐山峨眉山一日游
 
三星堆一日游
 
石象湖赏花一日游
 
成都公交车信息
 
成都到周边景点距离
你的位置>>首页>>成都 >>四川古代名人
李 冰
(生卒年月不详)
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专家。秦昭王时任蜀守,精通天文地理,善于治水。上任不久即领导和组织人民在古蜀国水利建设基础上,大兴水利。首先是修建位于灌县境内岷江上游的都江堰。主要措施是将江心淤积的沙洲改造成鱼嘴形的坝,故名鱼嘴,迎合水流将岷江干流分为内外两江,控制内江江水,避免洪水之患,通过支流兼收灌溉航行之利。渠首工程后延部叫金刚堤,堤尾筑有一条横亘于内外江的堰埂,称飞沙堰,起泄洪作用,保持内江正常流量。内江出水口称灌口,也叫宝瓶口。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为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还在成都平原修治许多分水渠道,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溉网络。此外还主持青衣江的溷崖,导治什邡等县的洛水和邛崃等县的汶井江。这一系列的大规模水利建设,便利了灌溉和航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陆海”,不知饥馑的“天府”。他还在蜀发展食盐生产,治理蜀郡成绩显著,千百年来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各地还修有“川主祠”,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文 翁
(生卒年月不详)
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任蜀郡守。鉴于蜀郡文风不盛,在成都首创学官,正式建立学校,招收各县子弟入学。同时派遣张权等人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法令政策,学成回蜀任教师。为了鼓励青年入学,规定入学者可免除徭役,成绩优秀者可以为吏。此后蜀郡文风大盛,“比于齐鲁”。影响所及,巴郡、汉中也先后建立学校,朝廷命令全国仿效。文翁所立学校名“石室”,又名“玉堂”,今成都石室中学,相传即在其旧址。

落下闳
(公元前140-前87年)
姓落下,名闳,字长公,阆中县人。以历算和天文学的杰出成就著称于世,为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创制“太初历”,于西汉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冬至正式颁行,把当年改为太初元年,共施行1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优良历法。在改创新历的全部过程中,他承担了天文观测仪器的改制和天象观察、巨额数据的整理推算等主要工作,创制了天文观测仪,即著名的“落下闳浑仪”。该仪器,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宇宙观——“浑天说”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成为当时关于宇宙结构的先进学说。他在实测的基础上,考订历代重大的天文数据,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改定为从孟春正月为岁首,即《太初历》一年的开始,依照春、夏、秋、冬顺序,至冬季阴历十二月底为岁终,使农事与四季的顺序相吻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其次改革了置闰方法,使节令、物候与月份安排得更为准确。《太初历》采用的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我国的阴历一直沿用至今。他通过巨大天文数据测定,在天文学史上首次准确推算出135月的日、月食周期,即“朔望之会”,认为135个朔望月中,至少有23次日食,根据这个周期,人类可以对日、月食进行预报,并可校正阴历朔望。

司马相如
(公元前179-前117年)
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赋的奠基人。成年后到京城为汉景帝的“武骑常侍”,陪皇帝打猎,以身体不佳为由辞去职务,东游梁国,封作宾客。当时梁国为全国文学活动中心,在此常与文人交往,写下不少作品,其最有名的是《子虚赋》。梁王死后回临邛,在此识卓文君,相爱后因未得家庭同意,遂私奔成都,不久又回临邛,开一家小酒店度日。写下了追求爱情反抗市俗的千古佳话。汉武帝即位后,他倾注全力写成《天子游猎赋》上奏,极得赏识,即封为郎,嗣为中郎将,负责开发西南夷。公元前127年,又回成都,为说服那些不赞成开发西南夷的蜀人,又写了《难蜀父老》的名篇。

扬 雄
(公元前53-18年)
字子云,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人。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校书天禄阁,后召为大夫。早年作《长扬赋》、《甘泉赋》、《羽猎赋》,形式上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主张一切言论应以“五经”为准,鄙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作《法言》,提出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性,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的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者为恶人”。于语言学方面,著有《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文的重要资料。

陈 寿
(233-297年)
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南充)人。自幼师从著名学者谯周,学习研究过许多古代文献典籍。成年后,在蜀汉任卫将军的属官主簿,管理军府中的文书,后来成为皇帝身边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员。蜀国后期,刘禅将其降为“书佐”(无级别的文书小吏)。建立晋朝后,晋武帝笼络人才,举他为孝廉,出任佐著作郎,负责编修国史。在任内撰写了《益部耆旧传》,受晋武帝赞赏,升为佐著作郎。不久调任平阳侯相,继续收集整理诸葛亮的史料,于泰始十年(274年)编成《诸葛亮集》24卷,共10多万字。280年开始撰写三国史书,历时15年终于撰成《魏》、《蜀》、《吴》三书,后人合称《三国志》。一生中著作甚丰,多数散失,只有《三国志》保存完好,流传至今,被视为史学名著“四史”之一。

李 雄
(273-334年)
cong(阴平,“宗”下加“贝”)人,西汉时期人称“板dun(去声,“木”旁加“盾”)蛮”,活动于嘉陵江上游。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他以成都为首都,正式称皇帝,国号大成。称帝推行“宽和政役”的政策,注意安抚民众,并有容人之量,对曾经叛乱的将领,只要他们真心悔过,亦予以量才录用;善处境内各民族关系,虽在领导层中多是cong氐等少数民族,但采取进步的政策,广泛吸取汉族先进文化,消除民族的轸域和偏见。在经济上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兴办学校,提倡设立学官,并设置史官,著名历史学常璩就是大成政权的史官。

常 璩
(约291-361年)
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小亭乡(今崇庆三江镇)人。李雄在四川建成汉政权后,任史官,依据李雄时图籍版档,撰《梁益三州地志》、《巴汉志》、《蜀志》、《南中志》等多种。到李势时,官至散骑常侍,出入宫廷,侍从皇帝,传达诏令,掌理文书。347年,桓温伐蜀,劝李势降晋,受桓温器重,授以参军职。入晋后,随李势居建康。当时东晋朝廷重中原故族而轻蜀人,时受歧视,逐怀愤删削旧作,成《华阳国志》,旨在赞誉巴蜀文化悠久,人才济济以反抗建康士流对蜀人的轻藐。资料新颖可靠,叙述得法,文词典雅,成为闻名中外、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华阳国志》全书12卷,附录1卷,是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史料和现存最早的以“志”为名的地方志专著。

何 稠
(生卒年月不详) 
字桂林,隋代郫县人。随文帝开皇年间,奉命仿造波斯(今伊朗)金线锦袍,大大超过原物,受到赞赏。当时朝廷力图恢复琉璃砖瓦的生产,一般匠人不敢试制,他潜心研制终于成功,恢复了琉璃砖瓦制作的传统技术。后奉隋帝命参与规划、设计并指挥建造从长安至江都置行宫40余所。608年隋炀帝“出塞巡长城”,命其主持行殿和六合板城的工程。612年隋炀帝出兵高丽,命兼领右屯卫将军,高丽军队据辽河坚守,他两日内监造成浮桥,使隋军及时渡过辽河。他一生“智思精巧”,造作又异常神速,并富有创造性,对中国建筑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陈子昂
(661-702年)
字伯玉,射洪县人。少时任侠尚义,后专心读书,数年间学业大进。21岁游学深造。24岁时考中进士。武则天临朝称制,欣赏其才华,授官至右拾遗。嗣因对朝政弊端提出严厉批评而遭下狱。在狱中仍然想报效国家,提出请缨杀敌,得到武则天同意,随武攸宜征契丹。他建功立业心切,提出带一万人出师征战,被误认为怀有个人野心,而被武攸宜贬为军曹。政治上失意,壮志难酬,遂以其独特的才华,愤怒的感情,创作出不朽的诗篇,为唐代诗歌革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登幽州台歌》完全摆脱六朝绮靡余风,恢复魏晋风骨。668年以父年老为由,回到故乡,在射洪西山种树、种药为生。后被诬入狱,死于狱中。

梁令瓒
(生卒年月不详)
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他创造的黄道游仪,为唐代先进历法《大衍历》的编修提供了先决条件;他同高僧张遂(一行,683—727年)合制的“水运浑天”仪,是当时中国独有的天文钟,在世界天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绘画可和著名画家吴道子媲美。唐玄宗命僧一行主持改历,因“无由测候”而没法着手。梁令瓒时任率府兵曹参军,是天文业余爱好者。他仔细研究了前人所制天文仪器,经过试验、比较,按自己的设想,绘制了图样,又用木料制成模型,即“黄道游仪”,经过常规演示,甚为精密。皇帝派一行和梁令瓒主持,铸成金属黄道游仪。用它测量28宿距天球极北的度数,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比欧洲要早约1000年。黄道游仪的成功,解决了“无由测候”的矛盾。一行根据大量观测数据,进行统一归算,终于写出《大衍历》初稿,后由历官整理成书,颁行全国,在唐朝行用了29年后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他在天文仪器制造史上另一伟大贡献,是在和一行制造浑天仪的同时,发明了自动报时装置,它是全世界最早的机械钟。

李 白
(701-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5岁随父入蜀,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20岁前在家读书学剑,20岁后在川内漫游,25岁远游出川,再也没有回来。但一生对四川怀着很深的感情,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蜀道难》、《登锦城散花楼》都是以四川为题材的佳作名篇。在长期漫游中,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受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却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叛乱中怀着平叛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此受牵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李白的诗对统治集团表现强烈不满,作了尖锐的批判;指斥安史叛乱,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现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化,构成其特有瑰玮绚灿的色彩,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创导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扩大了诗歌的境界,将唐诗推向新高峰,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瑰宝。

薛 涛
(768-831年)
字洪度,唐代名女诗人,生于长安,幼时随父宦寓成都,8岁晓音律,14岁有诗名,此时父殁,家道中落。18岁时西川节度使韦皋慕其诗名,延入饮酒赋诗。之后许多节度使都很赞赏她的诗,时常出入幕府,有“女校书”之称,引起许多大诗人的注意。当时诗坛名家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都常与她有诗歌唱和,9岁能文的元微之更和她结为诗侣。她天才极高,个性极强,不甘为权贵玩物,终因触怒节度使刘关被逐放松川,一年后又回成都居浣花溪,著女冠服,深居简出,种菖莆,取溪水制创一种红色精美小笺,人称“薛涛笺”。此时诗作更多,并传入朝鲜、日本。晚景平静,死后诗名更扬。她的诗作共500余首,历代刊刻《洪度集》只几十首,多数失散。

李xun(去声,“王”旁加“旬”)
(生卒年月不详)
先祖是波斯人,其父随唐僖宗入蜀。他生长于梓州(今三台)。少年时代即有诗名,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50余首,载《花间集》及《樽前集》中。他家祖上卖香药(即海药),受家庭熏陶,参考古籍几十种,撰写《海药草本》6卷。书在南宋末年亡佚。由赖傅肱《蟹谱》、唐慎微《证类本草》等书的征引,才得保存部分内容。今人范行准有辑本,据他统计,《海药本草》所载药物现在还存124种。

黄 筌
(约903-965年)
字要叔,成都人。17岁时,即以绘画得名。其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善于写生,自成一派,成为五代时期画坛群英中的佼佼者。绘画技艺十分全面,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能,而以花鸟和草虫最为驰名。其绘画有形神高妙、格调富丽的艺术特色,因而广受推崇,皇室曾作为最贵重的礼品赠给其他国君。北宋统一中国后,与其两个儿子和兄弟均入宋朝翰林图画院,并以黄筌父子的艺术体制,作为翰林图画院中绘画作品优劣的取舍标准。其艺术风格和表现内容大多为宫廷中的异卉珍禽,采取工笔“勾勒法”。黄氏父子从五代至宋初绘画创作长达半个世纪,在花鸟画中形成黄体流派,影响很大。

彭 晓
(生卒年月不详)
字秀川,自号真一子,五代后蜀永康军(今四川彭县)人。先后任朝散郎、祠部员外郎。“善修炼养生道”,对中国古代炼丹术很有研究。撰写《周易参同契分章通义》3卷、《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1卷。对汞、铅二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变化的认识结论比较合于实际,与现代科学的解释亦较接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化学家。

王小波
(?-994年)
青城县味江(今都江堰市西南)人。自幼靠种茶贩茶为生。北宋政府下令禁茶出境,断了茶农的生计。他于993年2月领导贫苦农民在青城县揭杆起义,号召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首次提“均贫富”的斗争口号,很快得到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至数万人。先攻占青城县城,然后率部转战邛州、蜀州所属各地。在攻打江源县的激战中,额部被射伤,仍奋勇杀敌,一箭射死敌主将。后因伤势过重身亡。王小波死后,众推其妻弟李顺为领袖。李顺继续实行“均贫富”的主张,率众攻占成都,称大蜀王,拥众至数十万。995年,起义军遭官兵镇压,李顺被俘牺牲。

苏舜钦
(1008-1048年)
字子美,中江县人,北宋诗文革新前驱。慷慨有大志,反对当时承袭晚唐以来不良文风,喜读韩、柳文章并模仿习作。1029年任太庙斋郎,不顾地位卑微击鼓上书反对重建“玉清昭应宫”,后又上书建议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仁宗不纳,下诏严禁“越职上书言事”。1034年中进士。不久又上书请收回严禁越职上书言事诏,还上书指责升任的正副宰相。1040年任开封大理评事,其间又对房宅分配和西夏战事提出意见。1044年范仲淹推荐他为集贤校理,上任后向范仲淹提出整顿军队,广开言路,改革财政等7项具体建议,被纳为十事上书仁宗,得到采纳,“庆历新政”开始。继遭权贵反对,借机诬陷他,被削职为民,“庆历新政”也就结束。1045年于苏州建“沧浪园”,吟诗作文。他擅长书画,草书堪称一绝。文学改革中,致力于散文的古文运动,诗歌方面发扬《诗经》、《离骚》的传统。他的诗歌以关心现实生活为特点,题材广泛,艺术上豪迈奔放,清新刚健,充满爱国热情。欧阳修将其遗作成集,评曰:“斯文,金玉也!”

文 同
(1018-1079年)
梓州(今盐亭县)人。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造诣高深的一位大画家,花鸟山水人物无一不精,而最擅长画墨竹。他又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特别擅长草书,虚心向古人墨迹和同时代书法家们的长处学习,还能师外造化,自立新意。文同是中国历史上拥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大师之一。

秦久韶
(1202—1261年)
字古道,安岳人,南宋著名数学家。其父曾任秘书少监兼国史馆编修,携他从宦,得以阅读国家馆藏书籍。后从隐士学习数学。史称他“性极机巧,星象、音律、算术以及营造等事,无不精究”。1297年撰成《数书九章》(又名《数学九章》)18卷,对“大衍求一术”(整数论中的一次同余式解法)和“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的研究,取得卓越的成果,比西方数学家欧拉、高斯以及霍纳等人所取得的同样成果早500多年。故西方学者认为他是“他的民族、他的时代以至一切时期的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秦九韶的两大成果,前者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后者名为“秦九韶程序”。

苏 轼
(1037-1101年)
字子瞻,眉州(今眉山县)人。1056年赴京城应考,名列第二。次年春,皇帝宋仁宗殿试群儒,考中进士。先后在杭州、湖州任县令。在湖州任上被陷害入狱,后贬到黄州。他在黄州城东的荒坡上,开垦建房,自号东坡居士。宋哲宗继位后,曾被提升为兵部、礼部尚书。以后皇帝对他的直言规谏不满,先后调他到河北、广东及海南。直到1100年宋哲宗死后,才得以内迁到廉州、舒州和永州,以积劳成疾死于常州。他一生写下了很多不朽的作品。词的代表作是《念双娇·赤壁怀古》,赋的代表作是《赤壁赋》。他长于书画,是北宋四大书法名家之一,画的竹木怪石等别具一格,其绘画理论“胸有成竹,贵在神似”,传诵至今。

唐慎微
(1056-1063年)
字审元,北宋蜀州晋原(今四川省崇庆)人。出生于世医之家,继承祖业,为乡人治病。嗣到成都行医,定居华阳,成为宋代蜀中著名医药学家。其医术高明,“疗疾如神”,对上门求医者,不分贵贱,一律对待,不分寒暑,有求必应,尽心尽力抢救病人。诊病常不受谢,只求病家献上一个单方或一种草药,天长日久,集积甚丰,一一在实践中检验。在编写《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等书的基础上,广集医家、民间常用验方单方及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医药学资料,结合自己的丰富实践,研究编写出药物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2卷,60多万字,简称《证类本草》。该书收集1558种药物,多附药图,并说明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和主治功能,其后还附载有关方例,首创了“文药对照”的编写方法,是极有威望的药典,药典成为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蓝本。

张 浚
(1097—1164年)
字德远,绵竹人,进士出身。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任枢密院编修,力主抗金,建议经营川陕,以保东南。后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任用吴jie(去声,“王”旁加“介”)坚守秦岭北麓,屡败金兵。绍兴五年(1135年)任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兵马,部署北伐。后秦桧专权,被误贬谪25年之久。隆兴元年(1163年)复任枢密使,督师北伐,符离之战失利,再被贬谪。著有《中兴备览》等。

虞允文
(1110-1174年)
字彬甫,仁寿人,1154年中进士,在四川为官,政绩显著。1155年官至礼部郎官。时抗金处于低潮,他上书力陈战备。次年金军60万直指江南,守官连弃二城,他奉命慰问采石(地名)驻军,在前线他团结将士,取得18万人战胜敌60万众的辉煌胜利,成为军事史上奇迹。1162年任川陕宣谕史,收复了陕西许多失地,上书阻止求和被贬。1165年不久入朝主持军政,罢秦桧死党。1167年任四川宣抚史,改革军政,深得民心。1169年升宰相,用人行政一秉至公,荐贤举才甚众,被荐辛弃疾等多系德才兼备的爱国者。常披星戴月巡视军营,筹划北伐,积劳成疾,死于任上。他一生出将入相20余年,文武兼备,机敏过人,清廉勤慎,严以律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军事家和政治家。

魏了翁
(1178-1237年)
字华父,宋蒲江县人。20岁中进士,任剑南西川节度判官。1206年任学士院考官,因直言弊政降职。1222年被召回京,1224年升至秘书监,又因直言连降数级而离京。1231年又被召回京任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等职。6个月内上奏国事20余次,遭忌恨又被迫离京。后曾被再三征召,宦场起伏频繁,终致死于任上。他一生在南宋与金国严重对峙的局面中度过,以救国、御外、忠君的赤心,始终不渝向上直陈国事,屡遭贬逐。忧国失意的生活,使他滋长追求哲理和淡泊的生活志趣。因而以辞官回乡,探讨经学,教诲学子为最大乐趣。首次被贬逐就执教于自建的“鹤山书院”。在眉州任上提倡尊师、文明礼貌并身体力行。在靖州任上又兴办“鹤山书院”,外省学子纷纷前往求学。他的著述宏富,有《九经要义》、《鹤山全集》等。

韩 娥
(1345-?)
女,元朝阆中人,祖父曾任四川盐运副使。她3岁丧父,7岁亡母,寄养叔父家。元末农民起义,她打扮成男孩,取名韩关保,12岁参加起义军远征云南。在军中12年,没人知道她是女子。后叔父向义军首领讲明他是女扮男装,恢复本名后与战友马复宗结婚。受到明蜀王的召见和褒奖。不久,刘惟德以她的事迹写了《韩娥传》。后来,家乡阆中为她立了“木兰庙”,新都县南关外的赤岸山上,为她建有“木兰寺”。

杨 慎
(1488-1559年)
字用修、号升庵,新都县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24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矗茨辏┮颉袄褚榘浮贝ヅ实郏酱卧狻杖”,后被谪戌云南永昌卫,时年37岁。此后几十年中,除因公私事务获准短暂回川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度过,直到72岁死于戌所。一生著述400余种,至今有150多种留存。他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反对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主张从事物本身去寻求自然发展的变化,与程颐“不出户知天下”的主张相对立。二是认为客观事物互相联系而又互相依存。认为事物存在矛盾斗争,其结果必然是“刚胜柔,实胜虚”。三是主张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事物。说“世变如轮,无暂停也;人心如波,无少平也”。观察社会历史发展现象时,他十分强调“势”的作用,即从发展趋势上看问题。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郡县非秦意也,亦势也。穷而变,变而通也。”四是重视实践经验,认为“见睫者不若身历,胜口者不若目击”。

秦良玉
(1574-1648年)
女,又名秦素贞,生于忠州(今忠县)。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结为夫妇后,与其夫利用农闲时间组织训练土家族军队。她所训练的士兵,大都使用白杆长矛后带钩环的兵器,故称“白杆兵”。马千乘在云阳被关押饿死,她毅然自领石柱宣抚使职。1621年受明朝的调遣,率兵北上辽东抗清,多次打退了清军的进攻。张献忠率起义军入川,她的3万“白杆兵”被彻底击溃,她逃回家中,终年74岁。

唐 甄
(1630-1704年)
字铸万,达县人。明末清初著名进步思想家。清顺治十四年中举,任山西长治知县,与上司意见不合,上任10月即被革职。以后流离数省,生活极为清苦,晚年流寓江南卖文糊口。他对封建统治极为不满,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用30年时间写成《潜书》,无情揭露“君权神授”的谎言,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主张“抑尊”,要君王认识到人民是国之基础,明君要与广大平民农民平等相处,要像农民寒士一样“恶衣菲食”。唐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具有早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性质,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相当影响。

李调元
(1734—1803年)
罗江(现属绵阳)人。曾任广东学政及直隶通永兵备道,后被削职。主要从事著述。在学术上,他涉猎极广,包罗历史、考古、地理、文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画、农艺、姓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成果。乾隆四十九年刊行了150种著述在内的学术总构《函海》。罢官回乡后,置地10亩,建楼藏书,名“万卷楼”,时人称为“西川藏书第一家”。所藏书籍,除用官俸购买的外,大量的是他亲自手抄的抄本和自刊本,极为珍贵。嘉庆初年,“万卷楼毁于兵火,不久就郁郁而亡。


 
 

68623999 68330000 68623922 68623923 68623925 68623926 68683926
国际经营许可证号:L-SC-GJ00005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6号 如家快捷酒店5楼(文殊坊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