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地震碑林
西昌地震碑林在西昌市南泸山光福寺内,共有石碑100余通。石碑上记有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历史上发生几次大地震的情况,详细记载了明嘉靖15年(536年),清雍正10年(1732年),道光30年(1850年),西昌地区三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围以及人畜伤亡、建筑物破坏的情况。西昌地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部震区之一,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这些地震碑林为我们研究强震是否在同一地点重复、发震周期、内在规律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不仅可与历史文献相对照,并可补其不足,实为我国罕见。该碑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游客考察旅游的好去处。
距西昌城约七八公里,与陕西西安碑林、山东孔庙碑林、台湾高雄南门碑林并称中国四大碑林。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1年至公元1985年,西昌境内曾出现过3级以上有感地震约17次,烈度为10度的2次,9度的1次,8度的2次,6至7度的2次。中国地震年表记载,地震曾两次摧毁西昌城。
西昌碑林就记录了曾发生在西昌的3次大地震:一是明嘉靖十五年二月十八公元1536年3月19日的7.7级大地震,地震时公署、民房、城墙摇倒,地陷水涌,下陷3至4尺;二是清雍正十年正月初三(公元1732年1月29日)在西昌发生的6.7级地震,所幸这次损失不大;三是破坏最严重的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公元1850年9月12日)夜间出现的7.5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2.6万余间房屋倒塌,受灾户达2.79万户,城内灾情特重,房屋大部倒塌,街道堵塞,白塔寺、清真寺、川主庙等破坏无遗,公署衙门、仓库、监狱、宗祠也荡然无存,城墙倒塌120余丈,南、北门城楼垮塌,北山、邛海一带山崩、地裂、滑坡严重,城内地裂缝宽2至3丈,长6至7丈,裂而复合夹死行人。
这3次地震碑中,数记录1850年的那次大地震的碑最多,因为造成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最严重,因而成为地震考古中记载地震最详细的碑群,对于地质地震考察有着重要的作用。西昌泸山瑶池宫王母宫清咸丰三年1853年碑记述:“忽于庚戌岁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夜地震,将殿阁甲一山者,尽皆瓦碎垣颓矣”,西昌县禹王宫清同治五年1866年碑记述:“奈蜀庚戌道光三十年之秋朔七之夜,陡遭地震,建城庙宇倾颓,而我庙亦在其中”;清咸丰元年1851年李母张太君墓碑记述:“殊庚戌八月初七夜地动之异,孺人同次媳两孙竟被其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地震预防工作,有关的工作队、物探队、地质队进入凉山调查,上世纪70年代省、州博物馆和有关院校的同志与地震部门组织了地震考古调查组,在西昌城区及其周围的几个小镇川兴、礼州等地发掘了115通地震碑,之后还举办了地震碑林展览。
|